云南大学学子——关于石屏海菜腔的调查

“海菜腔”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是从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并且了在石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海菜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建水县、通海县的彝族民歌,是滇南一方极具特色的原生态唱腔。“海菜腔”又名“曲子”、“大板桨”、“石屏腔”别名“草曲”,它虽然是以汉语为主,但是在其演唱形式上一直保持着彝族的风格,所以“海菜腔”一直以来都由汉族与彝族文化相互交织而成,是彝汉文化的瑰宝。不仅如此,“海菜腔”的演唱形式包含了独唱、对唱、合唱、齐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被誉为“滇版诗经”、与“沙莜腔”“五三腔”“四腔”一起被称为滇南四大腔。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海菜腔的传承问题逐渐浮出水面,2023年7月20日由云南大学2020级音乐学学子高艺珂,曹书绮,何宽李薇,尤广玉组成的调研小组前往红河州石屏县展开调研活动。

64d18af3973a6

图片为高艺珂在石屏县海菜腔传承所采访著名传承人后宝云先生

海菜腔以悠长的气息,共鸣腔体共同作用,真假声的转变(大小嗓),清晰的咬字(点字)为显著特点,在运用上具有不小的难度,也正因如此海菜腔所表现出的音响效果才会“如听仙乐耳暂明”海菜腔的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者的嗓音物质部分是完全相同的。中西方歌唱艺术的发展都必须遵循歌唱的一般规律。任何一种乐器都要经过设计、制作等过程而完成。歌唱的乐器则是自己的嗓音,它是我们运用任何一种歌唱形式进行演唱的物质基础。在演唱时就需要通过演唱的训练来有目的地制造我们的“嗓音”这个乐器,使它能适应演唱的需要,唱出符合特定歌唱风格需要的音响。在这个范畴里,海菜腔的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值得学子们分析和研究。

64d18af3c3d36

64d18af3ece97

图片为民间艺人们在传习所演出

海菜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沉淀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独特的演唱方式、使用的和声技巧等,与石屏县自然地理环境和千百年来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无法割裂的关系,这是彝族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浅薄而狭隘的“呐喊”;而这些大家公认的海菜腔歌手具有的歌唱功底和民族文化积淀,也绝不是不是普通人轻而易举能掌握的。海菜腔的本土演唱技巧与广义上的“技艺”的含义无关,而是在当地民族文化的歌曲创作和即兴创作中逐渐发展的,就像当地的人们每入夜后,围着田野或篝火唱歌时那样,用歌声自由地表达着内心的自我、大地的心跳、流水的脉搏、人民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因此,在海菜腔歌手和听众之间也具有着最真实、最独特的情感交流:听众对歌手的欣赏和现场气氛的烘托能让歌手的感情更加充沛,从而拓展其歌唱艺术的想象空间;反之,听众也从中感受到海菜腔歌手对于海菜腔毫不动摇的热爱。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与网友投稿,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